首页 / 行业知识 / 内容

探索世界酵母菌的“永生”与死亡(上)

2021-10-26   北京中联广大建设有限公司

探索世界|酵母菌的“永生”与死亡(上)

在前几期探索世界的文章里面提到了细胞为什么会“永生”和如何达到“永生”,并且以大肠杆菌为例来讲述了一下细胞的进化演变史。本期继续带领大家继续探索微生物世界——酵母菌的永生与死亡。

酵母菌和大肠杆菌一样,也会玩“替身”这样的把戏。酵母菌的无性生殖通常采用的是出芽生殖。它复制出来的“真身”会以出芽的方式,从母体,也就是“替身”上脱离,同时也把各种垃圾留给了“替身”,它们用这样的方式,让自己“永生”。

不过和大肠杆菌不同的是,酵母菌的“替身”的衰老和死亡过程已经被观察到了。根据观察,酵母菌的“替身”的收集垃圾的能力是有限的,它大概在出芽40次后就会自杀,自己把自己杀死,而且是一种程序化的死亡,也就是细胞的“凋亡”。

这样的细胞的自杀行为,可以在高等生物的体细胞内被普遍观察到。由此可见,我们人体细胞的凋亡,追本溯源,居然可以追溯到以酵母菌为代表的细菌身上。

和大肠杆菌一样,酵母菌以“替身”自杀作为代价,换得了“真身”的永生。其实,即便是出芽后作为垃圾桶的酵母菌也未必不是“永生”的,至少看来起来,它再多活一段时间也应该没有什么难度。

南加州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他们将面包酵母的RAS2和SCH9的两个基因敲掉后,发现酵母菌的寿命足足延长了10倍!

只是这样的“永生”对酵母菌的种群的生存却是有很大副作用的,它寿命延长后所积累的错误未必会在短期内对酵母个体本身造成什么后果,但是这些基因的错误却可能在酵母菌的有性生殖中被传播出去,污染整个种群。所以,相信主要是为了避免这个副作用,它们被自杀机制给杀死了。

这样的程序化自杀机制,不单单表现在对单细胞,比如:蓝藻、酵母菌、人体细胞的凋亡等等的控制上,也会表现在对生物整体死亡的控制上。

另外,通过比较大肠杆菌的寿命和酵母菌的寿命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的各种影响寿命因素的假说,比如端粒的限制导致的细胞不能无限制分裂……等等假说,很多都是不靠谱的,因为那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我们从它们的“真身”可以无限制分裂而永生可以看出,“永生”才是细胞的固有属性,他们本具有无限次分裂的能力。

好了,本期的探索节目就先到这里了。至此到这里想必大家肯定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作为“替身”的大肠杆菌看起来要远比酵母菌长寿许多?那这个问题留到下期再为大家讲解。

 

Baidu
map